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來源:通信世界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恰如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先生進入撰文所指出的,當前已經進入算力時代。如農業時代的畜力、工業時代的電力,算力是數字時代的核心生產力要素。李正茂先生提出了算力三定律,簡單來說就是:算力就是生產力、算力每12個月增長一倍、算力帶動GDP增長。在中國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今天,算力的需求正如電力的需求一樣成為核心生產力要素,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中國也公布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統計,中國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建筑、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等領域,其中:能源電力占比最大,為40%左右;其次是建筑領域,占比超20%;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領域各自占比為5%~10%。非常遺憾,算力的生產,實際上就是通過消耗電力來維持的。另外,算力基礎設施(硬件設備)的生產和施工,也會占用工業生產、建筑、交通運輸環節的碳排放量。當然相比之下,電力消耗帶來的環境影響在算力產生的碳排放中占比最高。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美IDC行業電能消耗量約為1390億千瓦時。目前,全球的數據中心行業統共消耗了全球3%的電力生產量,并產生出2億噸的二氧化碳。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算力所消耗的電力,并帶來的碳排放將占整體排放量客觀的比例。這也是發展數字經濟要考慮的問題。
在一線城市,獲得批準建設IDC的最大瓶頸現在就是能耗指標。當大量算力和存貯想西部遷移的時候,也相當于緩解了能耗指標。將這些能耗也而遷移到了能源價格便宜、生產綠色化的地區。
因此,東數西算是一個充分兼顧了滿足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算力增長需求和節能減排的雙碳目標之間的矛盾,為中國的數字化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的戰略目的:
1. 利用區域地利,加大可再生能源在算力生產中的占比
2. 充分考慮東西部算力需求分布差異,突破發達地區算力瓶頸獲得政策性支持
3. 吸引高算力依賴的數字化產業前往西部
首先,東數西算就是利用區域優勢達成節能減排的戰略。
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圍繞這8個節點,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大量的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將在這10個點展開。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14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世界級城市群。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區域戰場。數字經濟有三個方向:行業數字化(工業/農業/商業)、社會管理數字化(政務/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領域)、生活數字化(金融/零售/出行,等生活服務)。可以看出,人口越密集,數字經濟就越發達,算力需求就越高。這三個區域必須有本地的強大算力基礎設施支撐。
成渝、云貴地區是中國水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水電發達,能源價格便宜。同時,貴州天氣涼爽,利于IDC設備的散熱,也比較節能。的確有利于發展IDC產業這種能耗高的產業。
內蒙、甘肅、寧夏的光照資源、風能資源豐富,是可再生能源大省。同時有漫長的冬天,夏天氣候不至于特別炎熱,也有利于散熱。但是因為新能源的分布廣、發電功率變化大的特點,很難將當地的電力穩定輸送到東部。
我們雖然一直在部署西電東輸。但是,高壓電的傳輸,相比信號的傳遞,在能耗方面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很多工商業不能西遷到電力豐富的省。一線城市的商業、生活等耗電設施也只能利用西電東輸。但是,一部分算力的確可以搬過去。
其次,這個規劃也充分考慮了算力需求的不同種類,為必須留在當地的算力打開了政策窗口。三大城市群分別規劃的算力樞紐,確保了這種需求。
很多應用對低時延的要求很高。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未來的高級別自動駕駛和V2X應用,將會極大依賴車與車、車與路網設備之間的通信、計算。很多算力必須部署在車輛之外。這些反應必須在分毫之間的應用需求,不可能利用遠在千里之外的算力。大家知道,信號傳遞,最快也不能突破光速的限制。長距離的算力調用只能適合對同步性沒有要求的應用。在 規劃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西部仍主攻時延要求低的冷數據存儲,大量需要迅速計算、高并發的熱數據則放在東部。三大城市圈也確定了算力樞紐地位,保障了發達算力需求高速增長的需要。
同時,這個規劃也可能為貴州、寧夏、甘肅這要的經濟落后省份帶去產業升級的機會。大量高算力需求的產業有可能進入當地。
對算力、存儲都有很高依賴的一些IT產業,有可能因為算力市場價格的差距,將研發、制作的中心保留在發達城市,將計算存儲的支撐能力放到這些西部算力樞紐。在當地部署簡單的維護人員甚至全面依賴云運營商的服務。這樣也是有可能的。例如影視特效制作所需要的渲染工作就有這種可能性。相當于進行了產業轉移。在高科技產業中的一部分高能耗、低人力要求的工作,轉移到能源綠色廉價的地區。即提升當地產業能級,而且還降低了排放,實在是一舉兩得。
這個規劃是一個指導性的規劃。“南水北調”、“西電東送”是國家投資工程,是公共服務。“東數西算”則需依靠市場,算力將通過市場行為銷售給企業。因此,生產成本、算力定價、算力銷售渠道等方面按還有待市場發展的考驗。政府發布了一個產業的發展地圖,各路云網業者則是最終實現藍圖的玩家。我們拭目以待,不久就能看到一個綠色低碳、超強算力加持之下的數字化中國。
免責申明:此文章轉載至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