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5-07-23 來源:原創
國家安全法的正式通過代表著國家安全制度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國家安全所涉及的幾個方,比如文化安全、經濟安全都與安防息息相關。以校園安防、博物館安防和金融安防等領域的安防產品的需求將會大大提高--就傳統安防產業而言,視頻監控攝像機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而以信息化、網絡化為方向的大數據、智能分析、安防解決方案也將迎來機遇,可見安防行業未來發展有望提速。同時現在大部分安防企業逐漸尋求和具備互聯網安全的互聯網公司、通信企業合作,企圖分得網絡安全市場的一杯羹。
7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新的國家安全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29號主席令予以公布。法律對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個領域的國家安全任務進行了明確,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在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方面,新法要求,國家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發展自主可控的戰略高新技術和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科技保密能力建設,保障重大技術和工程的安全。國家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能力,加強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創新研究和開發應用,實現網絡和信息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可控。新安全法有以下五大亮點。
五大亮點
1、總體安全觀關注非傳統領域的安全
新國安法在總則中明確了國家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領導體制等概念。“與傳統的安全觀不同,新的國家安全觀還包括非傳統領域的安全,目標是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說。
對維護國家安全進行立法是世界各國通行做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成立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建立了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
王振民認為,中央的決策就是為了應對國家面臨的安全挑戰,將總體國家安全觀法律化、制度化,構建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是制定新的國家安全法的目的。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法制辦國防政法司司長吳浩說,國家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需要我國制定一部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法律。國家安全法涵蓋了國家安全各個領域的內容,很多都是原則性規定,重點解決國家安全各領域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和亟待立法填補空白的問題,同時為今后制定相關配套法律法規預留了空間。
2、經濟安全早有經濟安全審查制度
新國安法強調,國家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保障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建設項目以及其他重大經濟利益安全。該法同時明確,國家建立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的制度和機制,對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商投資、特定物項和關鍵技術等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我國早已有經濟安全審查監管這一制度,比如進出口貿易等都要進行國家安全審查,防止出現危害國家安全的貿易風險。我國制定核出口管制條例,明確國家對核出口實行嚴格管制,這也是履行國際義務、維護世界和平的舉措。此次通過法律重申這一安全制度,為以后修改、完善經濟安全審查措施奠定基礎。
3、文化安全不必擔心言論自由受限
法律明確,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掌握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文化安全屬于國家安全觀中的非傳統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國際法所法治戰略研究部主任李忠認為,文化安全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是指中華文化的安全,中華文化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產,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針對關于這一規定會否限制言論自由的擔心,李忠認為不必要。他說,現在人們反映強烈的不良文化是指很多宣揚暴力、仇恨、色情、恐怖、國家分裂的文化傳播,因為這樣會導致社會極其不穩定。比如宣揚民族仇恨情緒的做法,在很多國家也是入罪的,任何國家都不會任其泛濫。
4、網絡安全明確網絡空間主權概念
新國安法規定,國家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并加強網絡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網絡攻擊、網絡入侵、網絡竊密、散布違法有害信息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這部法第一次明確了‘網絡空間主權’概念,這可以理解為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體現、延伸和反映。”王振民說,這個原則既是我國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也是參與網絡國際治理合作應該堅持的原則。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國家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各方面管理中,各國都在加速構建各自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體系。一些西方主要國家為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很早就制定了法律法規,并將維護網絡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
5、新型領域安全同時關注太空深海極地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國家安全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后,不少人認為太空、深海和極地這些“戰略新疆域”有著現實和潛在的重大國家利益,也面臨著國家安全威脅和挑戰,應當將維護這些領域的安全任務納入國家安全法。
為此,新的國安法規定,國家堅持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增強安全進出、科學考察、開發利用的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維護我國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和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馬懷德說,我國在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極地等領域開展科考、資源勘探和開發利用,有利于人類的發展。事實上這些領域不屬于任何一國,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來源:新華社